3D考古进校园 良渚文明和现代技术相遇

  • 发布时间: 2017-05-01
  • 提交: admin

W020170421625917020415_600.jpg

  浙江在线4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应全 实习生 黄慧仙 通讯员 严玉英)“教授,请问《盗墓笔记》里的那些墓葬真的存在吗?”“挖多少年的东西才算是考古?”“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否真实存在?”杭州第十一中学的教室里,同学们形形色色、充满好奇心的问题纷纷抛向来做讲座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韦正教授。

  原来,4月21日正是杭州第十一中学3D考古社成立的日子。社团目前已有40多名同学加入。

W020170421625915102152_600.jpg

  古老文化和现代技术相遇    

  社团里,一个女生正在调试3D打印机,电脑上显示的是3D玉琮建模图形。小赵同学一边调试一边介绍,这个琮是良渚文明最有代表性的物品之一,她要将它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送给外国朋友,让他们更多了解浙江的良渚文明。

  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3D打印创新实验室的郑毅骞老师介绍说,3D打印琮的过程就是将琮的建模数据导入电脑,再用环保材料将它打印呈现出来,历史的呈现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

  “一种最古老、一种最现代,3D考古能让学生接触历史,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韦正教授说,在来杭州做考古讲座之前,他已到过长兴、安吉几所中学。“像杭州这样有丰富的资源,历史底蕴又深厚的城市,很有发展考古学的潜力。”韦正说。

  对于成立3D考古社的缘起,十一中副校长张冠超说,学校之前已经有书画社、书法社等,就是在历史方面还没有社团,而考古正是与历史融合的好形式,“当时和良渚博物院一聊,我们一拍即合,又有3D技术支持,就成立考古社。”

  接下来,这个3D考古社会开展哪些活动呢?张冠超告诉记者,在成立3D考古社之后,社团会将良渚文明的代表性器物进行3D打印呈现,并开展历史讲座、辩论、模拟考古活动、电影分析,还有像对《盗墓笔记》等书籍进行趣味性探讨、分析。

  此外,良渚博物院还将带着社团成员们到考古工地参观,让同学们看到真正的考古是怎么进行的。

  “现在良渚遗址正在申遗,让孩子们多了解它,也是对申遗的一种参与。”张冠超说。

W020170421625915838341_600.jpg

  学生从历史知识聆听者变成参与者

  “作为女孩,我对历史的兴趣还是停留在直观的感受上,所以比较喜欢玉器、陶器。以后希望能对历史有更深层的认识,有机会去参加北大的考古夏令营,在良渚博物院做讲解员。”高一的徐璐菲同学加入新成立的3D考古社,开始畅想以后的社团生活。

  她告诉记者,听过韦正教授的讲座,她才知道考古最早是外国人在做,他们对中国文明的呈现存在一些偏见,要想真正客观、正面呈现中国历史,还得依靠中国自身的考古发展。“我希望在学习中也开拓自己的一些兴趣,通过考古,让外省人、外国人都能了解良渚文化。”

  高二徐涛同学说:“我很喜欢夏商周的历史,对3D技术也感兴趣,把历史文物用3D打印出一个模型特别有意思。”

  “学生用自己的手把良渚文化中的代表性器物呈现出来,让头脑中的历史知识从思想转变成动手技能,学生从一个历史的聆听者变成参与者,从动脑到动手,这是一个很好的过程。”张冠超说。

  杭州第十一中学校长倪子元介绍,该校还组织相关学科老师和考古社的同学一起参与中英、中法双语版《3D打印一带一路》教材的编写,其中《文明的符号:摩亨佐—达罗古城与良渚古城》一文已经入选。 

  据了解,此次杭州第十一中学的3D考古社由学校与良渚博物院共建,同时也得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学术支持和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的技术支持。


Tags:


实施单位:广东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中兴华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中兴华智能科技研究院

支持单位: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全国中小学考古社联盟     清华大学原专利事务所     教育部中小学创造力总课题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造力课题组

商务印书馆     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     中科院国家干细胞资源库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联系电话:010-63726292;联系邮箱:server@educor.net

京ICP备18011423号-1